江苏有一座古城,地势相当低洼,仿佛锅底一般,经常遭受水患的困扰。然而,它顽强地生存了千年之久,还因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文化,这确实让人感到非常惊奇。
兴化的水地矛盾
兴化地区的平均高度不过1.5米,相较之下,京杭大运河的平均高度超过20米。在兴化,水资源丰富但土地稀缺,这是这里的普遍现象。地势低洼导致兴化容易受到水患的侵袭,先民们的生活和生存都面临着重重困难。在这种环境下,他们不得不学会适应这种艰苦的自然条件,并思考如何在水资源充沛而土地稀少的环境中开展生产与生活。
这片独特的地貌,让兴化早期的居民别无选择。他们不得不顺应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,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法。这一过程充满了艰难和不易。
垛田的诞生
兴化人凭借智慧,创造了“垛田”这一独特的耕作方式。他们从河底挖起淤泥,铺在田地上,形成一片片田地。从垛田乡到垛田镇,再到垛田街道,都以此命名。可以说,“垛”字是兴化古城发展的重要标志。这种田地模式并非偶然,而是兴化人长期与水共处,不断摸索得出的。
南宋时期,“垛田”的原理被用来建造城池。兴化人挖掘河岸的泥土,在古城的北边堆砌起一座高台,并以此为基础构筑城墙。这座城墙与一般规整的四方形古城不同,其走势随垛块凸起,形状显得不规则,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水乡的特殊需求。
早茶分量大的背后
兴化早茶之所以份量庞大,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尤其在明清时代,兴化凭借其发达的水路,涌现出众多码头。这些码头上聚集了众多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。为了满足这些工人的饮食需求,早茶的份量自然就得增大。这也使得早茶在兴化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。
众多人在码头忙碌,人气旺盛,推动了兴化地区早茶业的繁荣。这股活力使得早茶文化得以积累,一直流传至今。
兴化石道为水
兴化的古城规划与众不同,它坐落在错综复杂的水网之上。这些水道就像街道一般。北市河与东西市河构成了主要的交通线路。往昔,这些水道肩负着运输货物和人员往来的重任。
兴化凭借其独特的水网交通系统,在江淮一带成为了商品流通的中心。尽管现今不少城市水路交通都很发达,但兴化因水而繁荣的布局,无疑是其历史中一个关键的体现和见证。
万兴大典的意义
万兴大典历史悠久,已有两百多年,坐落在兴化古城北门外。这里见证了兴化古城商业的繁荣。从它身上,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当时的商贸交易信息。此外,这里还留下了古代财富管理的诸多印记,例如民间防盗的智慧在此得到了体现。
它曾目睹兴化古城商贸的鼎盛时光,蕴含着兴化商贸文化的基因,尽管岁月沧桑,现在仍旧能述说兴化商贸的昌盛往事。
郑板桥与兴化精神
郑板桥,这位来自兴化的文化大家,他的名字与兴化的板桥紧密相连。他的思想深受家乡水乡的熏陶,对待普通人的态度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。从“我画兰花、竹子、石头,是为了慰藉劳苦大众,而不是为了供人安逸享受”这句话中,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普通人辛勤生活的尊重。
郑板桥的淡泊名利观念对兴化人思考生命价值产生了影响。兴化是个商业发达的地方,商贾众多,然而郑板桥让人们明白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。
在深入了解了兴化古城的众多传说和深厚文化之后,你是否也产生了想要亲自探访这座古城的愿望?若你有机缘,你最想率先感受兴化的哪一处文化特色?不妨点赞、转发并留下你的想法。
暂无评论内容